梁景堂(右)在欧洲为华侨题字
从小生活在书香世家,幼时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梁景堂,又将亳州文化与国学经典融入创作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带着书法走出国门。近日,刚从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巡展归来的他,讲述了他数十年的翰墨人生。
写好书法,成为大家羡慕的文化人
说起自己的书法之路,梁景堂说,兴趣和氛围是最大的因素。“孩童时期,打字印刷技术十分少见,都是用钢笔、毛笔交流书写,写一手好的毛笔字无疑成了文化人的象征。”梁景堂说,看到先辈作画,写书法,甚至是马路旁的图章店和“抓革命促生产”之类的大字宣传标语,都会多看几眼,无比羡慕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
能写一手好书法,成为大家羡慕的文化人,这个愿望在年幼的梁景堂心中生根发芽。“我的父亲是语文老师,写了一手好字。方圆几里的村庄,写春联喜联都来找他。”得知儿子迷恋书法,父亲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教他认字、握笔,讲关于历史名人苦练书法的故事。
“练字先养心”、“持之以恒,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些是父亲给梁景堂上的第一课,也成为他一生受用的治学态度。因父亲对书法研究并不多,正式读书后,学校开的大字课,让梁景堂如获至宝,每次课后都会勤加苦练。
冒雪求学,感动老书法家
1981年,16岁的梁景堂从涡阳老家考入当时的亳县师范学校读书,这也是他正式接受系统书法学习的一年。“以前在村子里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研究书法的老师,虽然很勤奋的练习,却不得要点。”梁景堂说,师范学校里聚集了当时书法界的名家,其中就有被称为“谯陵墨林三老”之一的张荫庭。
从那以后,所有的课外时间,都被梁景堂花在书法班学习上,每天第一个去,直到熄灯才离开。仅仅半年的时间,书法水平就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那一年举办的亳县书法大赛上,他获得了一等奖。
辅导老师们对梁景堂的书法天赋赞叹不已,也让他更坚定了研习书法的决心。毕业后,梁景堂回到涡阳县青疃镇教书,每月40元的工资,一大半都用来购买笔墨纸砚。每天即使再累再忙,都要练上几个小时,常常一写就到了凌晨两三点。
“年轻的时候没有名气,很难有机会和书法界领军人物交流,我就靠诚心打动他们。”梁景堂说,有一次听说自己慕名已久的书法家来到涡阳县城,为了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他冒着大雪,从青疃骑车赶了近60里路到县城。
见到那名老书法家时,梁景堂的眉毛和头发已经被大雪和风霜冻住,如同一个白眉老头。真诚的求学精神,让老书法家感动不已,很是耐心地为梁景堂分析了其书法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到现在,只要见到我,那位老师还会提起我当时满脸白霜出现在他面前的场景。”梁景堂说。
传播经典,带着书法走出国门
三十多年笔耕不辍,梁景堂的作品多次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大赛大展中获奖、参展,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入会资格条件,还被评选确定为安徽省“百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书法优秀人才”。
在梁景堂看来,好的书法一定要重视“字外功夫”。书法艺术要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在他的工作室内,除了满满一屋子的书法作品,还有就是满屋的书籍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法也是一样。”梁景堂说,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而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则都是源自于临帖、读书。作为亳州本地的书法家,梁景堂更是熟读建安文学,背诵三曹时期的诗歌古籍。在谯望楼的建安文学馆中,就收藏着由梁景堂用隶书书写的曹操《短歌行》。
前不久,这幅《短歌行》还作为亳州文化的代表,跟随着梁景堂到欧洲各国巡展。8月中下旬,由安徽省贸促会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新安晚报社具体承办的“美好安徽”书画展在意大利、法国、瑞士等国巡展。参展作品是经广泛征稿、精心遴选出的我省13位书画家的精品力作,梁景堂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参展的十余幅作品都是以老庄文化、三曹文化、食药文化为题材精心创作的。12天的巡展中,梁景堂与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国的华人侨胞、当地艺术界人士作了交流。“艺术无国界,亳州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国外也同样受到欢迎。”梁景堂说。
巡展已经结束,而淡泊的梁景堂,又开始了新的笔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