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传承人 谢成喜
时间:2024-01-10 17:15来源:未知 作者:时代名人管理员 点击:
次
谢成喜于1963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田湾镇选场村四组。
1970年3月1日至1976年8月在辰溪县田湾镇选场村学校读书。
1976年9月至1982年7月在辰溪县田湾镇中学读书并高中毕业。
1982年8月至1984年7月在田湾镇选场村务农。
1984年8月至2000年3月在辰溪县田湾镇人民政府工作(期间从1985年开始跟随岳父李圣银开始学习易经文化知识,同时还到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和辰溪县委党校财务管理班学习,分别获得中专和大专文凭。
2000年4月至2002年3月在辰溪县船溪乡人民政府工作。
2002年4月至2006年3月在辰溪县谭家场乡人民政府工作。
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在辰溪县城郊乡人民政府工作。
2009年8月开始在辰溪县财政局工作,直到2023年8月份退休。现在家专心攻读易经文化知识。在工作期间,不但钻研财务专业知识,更喜读有关易经文化知识,自2022年开始曾多次参加张其成教授、孙晶教授、弘易大师、郭平大师、妙易老师等举办的易经文化面授培训班学习,本人立志弘扬国学传统文化,造福人类社会。
论《易经》的起源发展之浅见
——谢成喜
2023年12月
数千年来,我们华夏子孙一直崇尚《易经》系列文化,对易经的内容和作用充满好奇感和神秘感,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代圣人和先贤们的精研探索,逐步解开了奥妙疑难。发现《易经》是一部东方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知识宝库,其内容广博宏达,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是一切哲学文化、科学文化及历史文化的基础和起源。
为了进一步传承易经文化,弘扬国学智慧,用传统文化统揽社会实践活动,更好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贡献力量。本人根据自己多年来求师学艺所得的易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特对《易经》的起源发展提出如下拙见,供爱好者参考修正。
一、认识《易经》三圣 崇拜文人始祖
中国易经三圣有伏羲氏、周文王(姬昌)、孔子三位圣人。
第一圣人伏羲是上古时期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出生于甘肃天永市泰安县,华胥是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还生有一女儿名叫女娲(女娲有每月补5.25天、每19个月闰一月的补天故事),伏羲与女娲都是人头蛇身,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二人成婚(在民间中流传着抛石磨子、做泥人的神话)。伏羲还是父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伏羲离世后葬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现为中国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羲黄故都风景名胜区内)。据有关记载太昊陵曾重建于春秋时期,占地面积875亩,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伏羲被称为“人祖爷爷”,女娲(女娲陵在山西省)被称为“人祖奶奶”,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拜祖,祈福纳祥的宝贵圣地。在伏羲统治时期依据河图创造了先天八卦,对天地人进行观察和总结,俗称《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起源。
第二圣人周文王是商纣末期一个叫周的诸侯国首领,公元前1147年出生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他根据河图洛书和伏羲的先天八卦制作了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统称为《周易》,并著有卦名、卦象、卦序、卦辞、爻辞全书共4900余字,揭示了天道、人道、地道变化的周期规律,是对易经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公元前1056年离世后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5公里处陵乡崔家村南。
第三圣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于公元前551年9月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巴人(今山东省曲阜市人,陵墓位于曲阜市孔林中心,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时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他通过对《易经》《周易》进行更全面的解破,写下了注解文章十篇称为“十翼”,也称为《易传》,“十翼”是指《彖传》上下两本,《象传》上下两本,《系词传》上下两本,《卦序传》一本,《说卦传》一本,《杂卦传》一本,《文言传》一本,《易传》的完成解开了易经系列文化奥妙,实现了把《易经》由神秘文化、巫术文化,向哲学文化、科学文化过渡的伟大飞跃。
二、了解易经文化 传承祖人智慧
“易”字本身有两种写法和表达两个意思。
第一易字的上面象个人的头和眼睛,下面象人的肢体但没脖子,就像一个叫“蜥蜴”的动物,这个动物也称为“变色龙”,是经常不断变化的,表达了地球是运动的,矛盾是宇宙的运动力;第二易字的上面象太阳,下面象月亮,为太阴太阳,合称为阴阳,表达阴阳学说和天地变化规律。
另外《周易》中的“周”字也有两个意思,一是纪念周文王的意思,二是表达宇宙的变化规律是有周期性的。
《易经》孳生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外延上说《易经》是预测学,巫术学、堪舆学、哲学、历史学、科学、养生学等;第二从内涵上说《易经》是一本天书,专门讲天道的书,是研究天地万物的规律,天道包括地道和天道,人道必须要服从天地之道,天命是不能改的,但人命是可以改的,人只有不违背天命,才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易经》的核心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的外部结构组成情况
《易经》由上经和下经两部分组成,上经以《乾》《坤》两卦为首,以《坎》《离》两卦结尾共三十篇;下经以《咸》《恒》两卦为首,以《既济》《未济》两卦结尾共三十四篇。全经以相反相成的关系,每正反两个卦一组,且后面一卦刚好是前面这个颠倒过来的卦,也称反卦。《易经》采用黄帝纪年法,以公元前2697年为基数加流年的年份整数和月日时自然数字所得(如:2023年10月1日折算为黄帝纪年法为2697+2023=4720.10.01.01年)。
《易经》的主要结构因素是阳阳,阳阳表示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也表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阳阳是同源的,是互根互用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易经》推演的功能与智慧精华
《易经》产生的核心思想是“变化、简易、变易、不易、和谐、中和” 十二个字,其功能是观自然物象、通天下之志;演生成之数、定天下之业;探宇宙规律、断天下之疑;占日月星辰、推天下之事。易经的变化规律是“不可不变、不可乱变”共八个字,易经提示人们做任何事情开始要耐心、中间要坚持、最后见好就收。《易经》强调的哲学原理主要有:“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六位时成规律”,“六度空间理论”,“反向运动规律”,“全则必缺、物极必反”,“80/20定律”,“期望定律”,“因果定律”,“吸收定律”。易经的经验智慧告诫人们:要想超越别人必须先超越自己,只有把握好人生才能赢得人生。
三、探讨河图洛书 追寻文化根源
河图的特征
河图呈现四方形。相传七千年前上古伏羲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头马身的龙马,背负“河图”称为“河图”或“星河”。它是源于天上星宿从黄河出来的,也有人称河图是天上的木岁星、火荧惑星、土镇星、金太白星、水辰星按相生顺序出现时的天象而绘制的图影,至于为什么在哪个时期以及出现在黄河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中华文明史上千古之谜。图上数字是顺时针相生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就是中华文明最开始的源头。
河图有天地数之来源。河图由1——10个自然数字排列成阵数,10个数字之和为55,称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黑点30,白点25,即2.4.6.8.10为偶数为阴,1.3.5.7.9为奇数为阳),此数为天地之数也(1、3、5、7、9为天数,2.4.6.8.10为地数),万物之数皆由此数化生。
河图形成了数字五行生克关系。河图中的数字称为河图歌或万物生存之数,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六居北方水表示玄武星象;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居南方火表示朱雀星象;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八居东方木表示青龙星象;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居西方金表示白虎星象;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十居中央土表示时空奇点;十个数字配十天干合生成数为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是研究十天干相生相克的理论依据。
河图起源了生成数。先贤们推理出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阳数9是由生数中的1.3.5数相加而成,阴数6是由生数中的2.4.6数相加而成。生数是代表先天的一种气,成数是代表后天的一种实物实体。先有生数,后有成数,生数为体,成数为用,有生有载,阴阳循环,合生成数就是阴阳结合,是术数研究学的重要来源。另外根据相关资料考证,河图距离洛书要早2000多年左右。
河图演变了先天八卦。伏羲根据河图再结合自己一直观察事物自然的意象制造出了先天八卦方位图,是人类从蒙味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类曙光,为人类科学奠定了基础,是人类认识宇宙基本规律的有力工具(法器)。河图首次指明了地球方向,图中标识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水居北方、木居东方、金居西方、火居南方、土居中央,逆转180度后正好与现在标准地图中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完全相一致。
洛书的特征
洛书呈现简约圆形。相传大禹时期,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因此治水成功,谋划天下为九州。图上数字是逆时针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洛书有天地人三才之运数和九宫格数。有九星之称的九紫、八白、七赤、六白、五黄、四绿、三碧、二黑、一白来源于此图,有360度周天度之数和12地支、12月令、12个自然数、12经络、12数字物象、六亲关系、五行关系、八卦磁场关系等皆来源于此图。
洛书有生死存亡数之来源。洛书由1-9个自然数字排练成阵数,1-9个数之和为45(黑点20,白点25),上下纵横及对角三点一线数字相加等于15,上下左右及对角两个数字四个数组相加数都为10,故此,被古人称为生死存亡之数也。
洛书指明了数字与方位的关系。一居北方水,九居南方火,为戴九履一;3居东方木,七居西方金,为左三右七;二居西南土,四居东南木,为二四为肩;六居西北金,八居东北土,为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土,这些数字关系为解读《过路阴阳》奠定了知识基础。根据当前可查的资料考证,洛书距离河图要晚2000多年左右。
洛书是研究农耕文化的根源。洛书数字的排列为“洛书九宫数”,把河图的东南西北中划分为“九方八节”:一方正北表示冬至,二方西南表示立秋,三方正东表示春分,四方东南表示立夏,六方西北表示立冬,七方正西表示秋分,八方东北表示立春,九方正南表示夏至,五与十合并代表中间位置。洛书同时也是研究太极图的主要数据,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图之一,它体现了平衡中和的原理。
洛书是易经演变的继体。洛书来自天上的星宿,蕴含着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力”。周文王用伏羲八卦和洛书演泽出了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揭开了八卦的方位之谜,指出了中华大地八个不同方位的气候特征、地理特征、物产特征、人文特征,还反映了空间方位规律和时间流变规律以及时空合一规律。
二者的联系
动静相互关系。河图主动,注重变化规模。洛书主静,注重思维方式,形成了动静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规模变化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体用相生关系。河图为体,洛书为用,形成体用关系。二者相互表里,互相依存,不能分割,河图洛书最早记录于《尚书》中。
同属一源关系。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都从水中出现,有一图一书,是河洛文化的起源),两个图案表现天圆地方和数字的对称性,圆为阳方为阴,阴阳结合是化生万物的根本,数字的对称代表万物存在的空间性和量的平衡性。
对立统一关系。河图与洛书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河图一词指中国的山川地理图,河图主合,洛书一词也指龟甲卜文,洛书主分,有分有合,分合相对,体现了任何事物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
同属文化根源。二者都是华夏文化的根源,除天地之数和万物之数外,还有五行之数(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大小衍之数(50为大衍5为小衍),以及天干交合之数(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加五行数为60),共同形成了用河图洛书解释八卦起源的“图书派”,是华夏文化的产物。
揭示天行规律。河图与洛书揭示了天体运行规律。河图与洛书的根本价值就是揭示太阳、地球以及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认识到宇宙的运动是有序进行的。以天地大道所化,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反映了世界统一物质是对无限丰富和永恒发展着的整个宇宙规律的综合概括。
四、运用八卦关系 反映伟大成果
八卦的三大明显作用
一是八卦通神明之德的作用。举头三尺必有神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代表着天地日月是至高无上和百无禁忌的。如果加上太极图称为八卦太极图,则可以中正驱邪,净化邪气,是当前学术界公认的辟邪圣图。
二是八卦以类万物之精华的作用。每个卦不但代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知识,还代表空间、时间、季节、方位、生肖、人物、人体部位、经络、阴阳、五行、六亲、自然数、颜色、磁场、微量元素等。而且每个卦各代表一个神仙;乾卦代表玉皇大帝,兑卦代表太白金星,离卦代表朱雀大帝,震卦代表雷公,巽卦代表风婆,坎卦代表真武大帝,艮卦代表土地爷,坤卦代表王母娘娘。八卦能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宇宙之间的万物生克关系。
三是代表自然现象和智慧的作用。八卦能表示八种或六十四种自然现象和人生境况,同时也表示六十四种智慧或六十四把金钥匙,是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人类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力量源泉。八卦的功能表现在:即乾为健也、坤为顺也、震为动也、巽为入也、坎为陷也、离为丽也、艮为止也、兑为悦也。这些现象和智慧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精神境界,值得每个中华儿女去珍惜和学习。
这些作用和功能好像用不同的八个筐子把万事万物进行归类收藏和归类推出,为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原理。
八卦的六个相互关系
一是继体发展关系。虽然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发明人、发明时间、发明地点、发明依据都不同,但都属于继体繁殖发展。先天八卦是伏羲时代在卦台山(专门观天察地的台位,现为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渭南镇)根据河图授意推测创造了先天八卦方位图。后天八卦是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065年至1058年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境内,羑里地面高五米,长106米,宽105米,总面积11130㎡)根据先天八卦和河图洛书用蓍草排列推演出了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二是象爻相同关系。先天和后天两个卦的卦象、卦名、卦爻都相同,只是所代表的方位不同和次序的不同,先天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后天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数字9和5还有另一种的解释方法),由阳爻和阴爻这两个符号三次组合(2的3次方等于8)成为八经卦,由阳爻和阴爻这两个符号6次组合(2的6次方等于64)形成了六爻卦,再按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了64卦。
三是天地变化关系。先天八卦是按天之变化而排定的,研究的是天地定位的本然原则,先天八卦是看时间(一般算八字用先天八卦),是针对人出生之前的自然现象,是说明天地起源演化的自然规律。后天八卦是按地之变化而排定的。研究的是人用之位,人为定的规律,后天八卦看空间(一般看风水和中医都用后天八卦),是针对人出生之后的改造现象,不是自然规律而是“王者之法”。先天为纵,后天为横,也是纵横的关系,两卦之间天地相交为天地合和也。
四是农耕文化关系。三爻卦都主宰着农耕文化规律,每个卦位主宰着不同季节的45.6天和三个节气,每爻主一个节气,共主宰着二十四个节气和365天,如东边先打雷则东为震卦,南方炎热则南为离卦,北方寒冷则为坎卦,西方山高藏金属则为兑卦,农耕八卦文化展现了我国五千多年来的文化底蕴。
五是时间差异关系。从远古时期到上古时期,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从先天八卦以阴阳为核心,到后天八卦以五行为核心,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按照当前可考查的和公认的数据反映,先后天八卦的创造时间相差3500年左右。
六是体用结合关系。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发展和应用,改变了八个方位,按两个八卦重合,演变了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有独立的卦名、卦辞、卦爻、爻辞,这就是我们几千年来研究的易经经文(共384爻386爻辞4900余字)。先天为体,主静,后天为用,主动,先后天灵活运用,是一个相对统一体,是人类从反映自然现象到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成果。
八卦与太极图的区别和联系
历史起源不同。八卦起源于易经文化,太极图起源于道家文化,先由陈抟作的《易龙图序》传出的,后经邵雍(邵康节)作《皇极经世书》进行完善,太极图用阴阳鱼表示事物,八卦用方位表示各种现象。
表达方式不同。八卦强调任何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主要矛盾可转化为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可以转化为次要方面,绝对真理可转化为相对真理),主张以静制动的管理模式。太极图强调阴阳平衡关系,任何事物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失衡,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
时间差异不同。八卦的形成时间在先,太极图创造时间在后(先有太极词再有太极图),因为先天后天八卦都只有卦象、卦名和序号,到明朝时期才有太极八卦图。
合二为一作用。太极图加八卦形成的太极八卦图,具有辟邪化煞的作用,是学术界公认的驱邪法器,该图代表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到天地阴阳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五、熟知神秘图案 组成文化结构
五种神秘图案的关系。
在7000多年内的不同时期产生的河图、先天八卦、洛书、后天八卦、太极图这五幅流传于世的神秘图案,他们都有相互联系的关系。首先是这五种图案都属于纹样(图画)性质的非文字信息载体,是古代人类传递信息的符号。河图洛书揭示了宇宙间基本运动方式是双螺旋叠加运动,且太阳并非银河系的中心。八卦图告诫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样才有强大生命力。太极图是通天人之极、尽宇宙之妙,将天地万物的生成和演化归总为一副简洁的图画,表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相互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是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规律;其次是按照从河图到太极图的顺序创造的,只有先天八卦图才能有先天太极图,太极图是先天八卦图的变形图,图中的阴阳鱼表示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情况,与现在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相吻合;最后是他们都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和“宇宙全息论”的思想,要求人们要崇尚科学,提高改造自然应变能力,努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太极图案的历史根源。
有关太极图的来源有不同的来历说法,有的说是伏羲与女娲交配形成的图影,是人类繁殖的象征,说是伏羲发明的。还有的说是周朝时期周文王发明的,还有的认为是外星人赠送地球人类的。但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是宋朝末期的道士陈抟传出来的(传说陈抟道士是吕洞宾等仙人指点创造了阴阳鱼太极图,后经明朝赵㧑谦的不断完善才形成了古太极图),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由阴阳小鱼头构成的太极图,到后来与先后天八卦图“合二为一”成为“太极八卦图”,一直沿用至今。故此,太极图的形成是中华文化最完善、最形象、最标准的精神符号,也称“华夏第一图”。
太极图的科学作用性。
此图蕴含着我国古代的哲学观、物理观和天文观,由此宇宙的生化形成过程就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指阴爻和阳爻也可以表示男根和女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六十四卦(用数字表示为:0→1→2→4→8)。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由一元(太极)二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象(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五行(木火土金水)六合(体、心、意、气、精、神)七星(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九宫(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十方(天、地、东、南、西、北、生、死、过去、未来)。自古以来,太极图还用于医学、道教、武术、佛教、养生等方面,具有强身健体、提高智慧的功效。
太极图蕴藏哲学文化。
太极图是集阴阳八卦和河图洛书形成的图案,由阴阳小鱼头和圆圈构成的图,阴阳鱼比例为1:1,东西南北阴阳鱼各占比为1:1(除此之外的横结构、竖结构、斜结构的大头鱼阴阳太极图均不是标准的太极图)。圈内阴阳鱼的方位比例表示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唯物哲学家的思维,其中白色鱼头为阳,是向上的,越往上白色越多,表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乾卦阳刚精神;黑色鱼头为阴,是往下的,越往下黑色越多,表示厚德载物,居下不争的坤卦宽容精神;外面的圆圈表示佛家讲究空性;中间的部分代表医家,讲究阴阳调和作用;阴阳鱼的相同等量还表示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和平衡性(如果矛盾出现不平衡性矛盾就会转化)。矛盾是对立的斗争,整个世界就是由矛盾构成的。在本图中,子午为阴阳过渡时间宜静,卯酉为阴阳开始时间为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对人类日常的生活起居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阴阳鱼还表现了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人无全人,金无赤金,世上没有永远不变的绝对事物,只有相对的事物;要求人类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凡事不能做绝,这是古人的为人处事智慧。
六、《易经》文化悠久 体现民族伟大
三种《易》的由来
自伏羲7000多年前作八卦之后,五千年前的神农炎帝作了《连山易》,传说把艮卦排在第一卦,轩辕黄帝作了《归藏易》,传说把坤卦排在第一卦,但这两本书在汉代前就已经消失了,我们现在研究的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作的《周易》(当时对文王的《周易》称之为有经无传)。
易的三大哲理
首先是变易哲理。世界上任何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和变化中,也称在矛盾中存在,叫做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其次是简易哲理。世界上任何复杂的事物只要我们参透其中奥妙,就会由复杂到简单,并进一步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最后是不易哲理,天下万事万物都在变,但其变化规律没有改变,也就是事物的本体和道理没有变动,是在不易的基础上实行变易,在变易的情况下保持不易。
易的文化地位
我国的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易经》《圣经》《吠陀经》《古兰经》)之一,也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共同信奉的书,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一源三流两支五经”的基本结构中,一源是指易经,称为总源头,三流是指从易经源头流出三条河,称儒释道,即指儒家、道家、佛家(中国的佛家),然后又产生了两支,即两个支撑点,一个是中医(也称国医),另一个是文学艺术(也称国艺),最后集中体现在五部经典上,即《易经》、《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
易的当代发掘
根据本人所掌握的知识,公元1973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挖掘出了一件陶瓷,该陶瓷高31.8㎝,上口径4.5㎝,下底径6.8㎝,形体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其图案象鱼儿、像眼睛、像人头,是6000多年前八卦最早的符号,称为大地湾文化。公元1991年湖南省怀化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高庙地方挖掘出了一件陶器,该器件上圆下方,还标著有八大节气,距今有7000多年历史,称为高庙文化。2016年在浙江义乌桥头村挖掘出一具完整的男性尸骨和一个瓦罐,罐面图中有一个很清楚的六爻卦,下卦为坤,上卦为震,为雷电豫卦,称为上山文化。经科学碳14检测结果为,男尸骨距今有8000多年历史了,瓦罐距今有9000多年了,说明了在周文王之前早就有了六爻卦(这些数据秘密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考古鉴定)。
七、易经指引人生 顺推向前发展
运用易经思维,统领人类活动
易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人生手册和行动指南,人在做,天在看,要求人类按天道做就吉,不按天道做就凶的道理。易经倡导的是天人合一阴阳中和的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学习易经可以穿越时空,感悟古人的文明智慧,感受远古文明的神奇和温暖,告诫人类要敬畏天道,尊重自然规律,感知宇宙变化的大规律,通过掌握趋吉避凶的法则改变命运,让社会更发达,让明天更美好。
讲究重因轻果,以不变应万变
易经揭示我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因”轻视“果”,在遇到吉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而要注意是为什么原因而吉的;在遇到凶的时候也不能害怕,要了解为什么原因而凶的,又怎么做才能趋吉避凶。《易经》还强调“元”为不变的东西,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只有找到不变的东西,才能随机应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随时而变,才能随势而变,变则通、通则顺、顺则久、久则安、安则稳、稳则强、强则大,变可以改变困境顺应时代更新发展。
参透易经生活,增加处世能力
易经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阴阳、五行、八卦分类)是一种大智慧,反之,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是易经的知识(此观点易经不予提倡),易经主要要求我们把大规律、大法则、大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例如:德、孝、勤、俭、和五个字代表家庭中风水的好标志;仁、义、理、智、信是人生风水中的基本条件;前、后、正、侧、门是办公室风水的主要方面;龙、穴、砂、水、向是建筑环境与堪舆的五大要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是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做到易经生活化,生活易经化,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推动社会顺利向前发展。
八、爱好易经文化 注重学习方法
弘扬国学,拒绝迷信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理论的五个方面是:人天同源、人天同运、人天同构、人天同律、人天同德)的哲学思想和“经世治国”精神。它仰望天文学,俯视地理学,融合万物之情,探索宇宙规律的奥秘,称世界百经之首。其主要作用是推天道以明人道,尽人事以顺天道。在学习中不能盲目性的信仰和崇拜迷信,或者是丧失理性的思考而形成错误的认知观,来受人蛊惑,诱导骗财,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社会安定,并对这种现象和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学习中首先要了解易经的发展历史,由伏羲氏的原始《易经》演化为周文王的《周易》,再到孔子的《易传》,这其中经历过的传奇故事和文化色彩值得求学者品赏。其次要读懂基本八经卦,要记住六十四卦《周易卦序歌》,要准确理解卦名、卦德、卦象、爻象、卦辞、爻辞的经文和注解,熟知每个爻辞都有三个意思,即一个时空点,在这个时空点怎么去做,其结果又如何。并且每个卦象和爻象都代表着不同的智慧力量。最后还要学会画卦,画卦由下而上,读卦是从上往下,画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要在实践中熟练形成。
传承智慧,文化复兴
学易经就是体会古人的经验、智慧和思维方式,并通过权衡利弊、扬长避短的灵活借鉴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当今的文化事业服务。《易经》作为一部探索宇宙人生规律的典籍,用特别的思维方式和特别记载符号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是儒、道、佛三家共同信奉的传统文化。当前易学界正在研讨的环境改变命运的学术问题,将对易学文化有一个新的突破,通过人为积极营造调整环境,有利于政治经济及人类生存的健康发展。在学习时要做到持之以恒,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承好学习好我国的历史文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后附资料如下:
1、参考文献
①《张其成讲易经》,作者张其成 天地出版社发行
2023年2月第14次印刷, 字数410千字
②《易经》主编:付易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2013年2月第12次印刷 字数580千字
③《周易》,作者傅璇琮 凤皇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4月第1次印刷, 字数270千字
④《易经》主编:李琴 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11月第一版字数249千字
神秘图案:先天八卦图案、后天八卦图案、河图图案、洛书图案、太极图案、先天八卦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