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师者魅力

时间:2016-06-15 17:52来源:未知 作者:管理员 点击:


被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孔夫子。是好学、善学、乐学成就了他的博学,而博学成就了他的师者魅力!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社会剧烈动荡变革的时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身贫困,幼年丧父,青年丧母。在竭蹶艰难的生活道路上,从不放弃读书求学,靠持之以恒地好学、善学、乐学,终成为博学多识的一代鸿儒!
   
  一,好学 
   
  孔子非常重视读书学习。一部《论语》凡20篇,共486章,计15918字,贯穿始终的是学习之道。

  孔子视学习为终身事业,活到老学到老。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喜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内容了。”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人们用“韦编三绝”来形容读书勤奋。五十岁了还要学,而且想多活几年的目的竟然还是为了学习。可见其“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学过来的,可谓“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怪不得他老人家颇为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例子记载:“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不管是在落难穷困潦倒之时,还是在鲁国任大司寇顺风顺水之时,以至到他晚年迟暮寂寥的岁月里,孔子始终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把人的智力,按好学不好学,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是上等,“学而知之者”是中等之上,“困而学之”是中等之下,“困而不学”是下等。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上等,只承认自己好学,尤其好研究古代历史,对于古代,求知心切,学得很扎实。努力探索追求才有所获。孔子一再声明自己是经后天努力学习而成才的,总是强调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人,靠孜孜不倦地坚持自学,才成为博学的人。

  孔子认为自己的可贵之处在于“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一种激情满怀、不知疲倦、永不自满的躬践精神。子夏“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论语·子张》)的话,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好学精神的一个绝好说明:每日每月学所不知的新东西,又每目每月习已学过的东西。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这就是好学。

  在《论语·阳货》篇中,孔子曾一口气连用六个句子,从六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不好学的弊病,“好仁而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而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而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而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

  一个人特别仁爱,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就会愚笨,也就是说容易受人愚弄;一个人特别聪明,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就会活得太飘忽不定。没有根基,老在空想中逞小聪明,老荡在半空中沉不下来;一个人笃诚守信,如果他不学习,不思考,过于诚信,而不权变,就容易被人陷害;一个人特别耿直,如果不好学,不注意言辞,就容易说话尖刻,直刺人心而伤人;一个人好勇而不好学,遇事不经过脑子,不问清楚情况就处理,往往就容易干出有勇无谋的傻事,惹出一个一个本不该有的乱子;一个人刚强而不好学,就容易刚愎自用,内心难免狂妄自大。

  孔子对学习的精辟议论,其实是他一生勤奋求学的总结。他把一生取得的成就归结为善学好问。他留给我们的心得体会是:“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善学 
   
  1,学无常师、乃为大师

  孔子少时家庭“贫且贱”,没有条件上官府学校。一辈子也绝对没有上过重点中学,进过名牌大学,没有读过硕士,更没有读过博士、博士后。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做过“委吏”,即仓库的保管员;他当过“乘田”,即牧场的放牧管理员,放牛娃和牧马人;他还做过“儒”,当吹鼓手,做司仪,替人家办理丧事(《论语·述而》)。孔子就是在人间这所社会大学里,勤奋学习,迅速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艺的人。

  《论语·子张》中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问问你老师,在哪儿学的这么多东西?子贡怎么回答的呢?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古圣先贤传下来的,从治国治世的道理到经世致用的学问,未坠于地,并没有到今天就失传、沦丧,在哪儿呢?都在人的身上,在人间的传承里。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学问不仅仅是刻在竹简上、写在纸上;还在不同人的身上。《礼记》记载,孔子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的山野之隐士学习,他能够“不耻下问”,以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择善而从,如朱子所言:“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正是这种好学精神,造就了“出类拔萃,生民未有” (《孟子·公孙丑上》)的至圣先师。

  讲门户的人,喜欢言必称师,但老师的老师是谁,颇耐琢磨。相传孔子曾阀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但从可靠文献上没有看到孔子有过哪一个明确对他给予耳提面命、苦口婆心的老师。倒是有许多地方记载孔子非常虚心好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鲁国国君的祖庙里去参加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人们见他这样。便说他是“每事问”。他笑了笑说:“我就是要每事问嘛。”(《论语·八射》)“每事问”的成语便出于此。

  还有一回,他和弟子驾车去晋国,一个小孩蹲在路上玩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叫小孩让开,可小孩站起来,指着地上用砖头、瓦片堆成的城说:“老人家,您说说,是应该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呢?”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道理,又不失礼貌,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小孩回答:“我叫项橐,今年7岁。”孔子听了,很有感触,他对弟子说:“项橐7岁就很懂得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孔子就是这样,处处虚心学习,无论对方地位比自己高,还是比自己低;也无论对方的年龄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不拘场合,不论身份,有可学的东西就学,时时“敏而好学”,处处“不耻下问”,不断地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孔子不但学习别人好的方面,而且也善于以别人的不足引以为戒。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他会发现,留心处处皆学问。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从而转益多师是吾师,学无常师,乃成大师。

  2,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孔子认为学习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谓“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对于能“举一反三”(《沦语·述而》)、“闻一得三”(《论语·季氏》)、“闻一知十” (《论语·公冶长》)或“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的学生,孔子向为赞赏,以为此方可“师逸而功倍”(《礼记·学记》)或“孺子可教”(《史记·留侯世家》)。

  孔子反对记问之学,强调学习要有悟性,主张学问要与生活结合起来,与世事人生结合起来,要能学以致用。 (《论语·子路》)中有“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古代诗歌很多,《诗经》305篇,传说是孔子所编。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所以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之教诲。但孔子同时也提出,如果一个人诵诗三百,把整部《诗经》熟得能倒背如流,可是,给他一个政事,让他去做。他磕磕绊绊,内心不能做到通达透彻,什么事都完不成;让他去出使四方,办个外交谈判的事情,也不能流利地跟人家对答。虽多,就算他诗都会背了,有那么多学问,有什么用呢?

  这段话表明孔子的一个态度,就是学以致用。真正的学以致用,就是把知识落在实处。

  学以致用的时候还要有变通,变通在孔子看来,是一个很高的层次。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一个人坚持容易,变通难。坚持之后还要通透,这就学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层次最难。

  学习永远不是一件僵死的事情,既然没有常师,可以无处不学,并且学以致用;那么真正的学,在今天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用自己的心站在通达的大智慧上,去完成一种激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乐学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好学、善学,但他一点都不以为苦。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往往一提到学习,马上就想到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想到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想到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似乎一提到“学”,就离不了“苦”。而孔子不,孔子“乐学”,以学为乐,《论语》一书中有46次用了“乐”字,其中16次与“乐学”有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他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我们现在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其实孔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身体力行了,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好学、乐学不晓得老!

  《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较详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日:‘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千百年来,无数经学家注释孔子这段话,真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千秋。但大家共同认可的是:孔子一生爱好学习而不感到疲倦,教诲别人而从不厌烦。努力读书追求学问,所以他豁达快乐,超凡脱俗,忘记忧愁,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晚年。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其中没有乐趣能做到吗?在《论语》中,孔子表扬最多的学生是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以同样“乐学”的标准评价自己,“不改其乐”、“乐在其中”、“乐以忘忧”这都是乐学的保证。

  态度端正了,也乐于学习,且能吃苦,勤思考,自然也就能学有所成。陶行知先生说,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到“诲人不倦”之大乐!孔子的一生,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生好学、硕果累累。学习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好学、善学、乐学成就了孔子的师者魅力;正是学习的精彩,才有了孔子人生魅力的精彩! 

个展秀更多

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廉喜林

名人名作更多

中国当今实力派书画名家杨贵花老师作品选
时代名人书法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王宽中 王立珂 作品 王宽中作品

吉祥用品更多

镇宅之宝 福禄来成如意 水晶葫芦
陈仕锦老师纯手绘作品【知足常乐】 邓梦洁老师作品【吉祥如意】 老子出关图

名人名家更多

风水与相学--孙妙林
风水与相学--孙妙林

杨公风水秘传经书《逐吉赋》曰:赏闻英雄豪杰,实钟岳渎之灵。富贵荣华,乃系山川之秀。是故来龙...

国学文化传承名家  张丽珍
国学文化传承名家 张丽...

张丽珍 女,汉族, 1958年1月出生,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修班,知名传统...

当代国学名家 王晨沣
当代国学名家 王晨沣

王晨沣,本名:王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著名周易学者,堪舆学权威专家,企业品牌策划...

  • 友情链接

    健康导报 今日热点 中国媒体联盟 凤凰 光明网 全国政协
    中国青年网 国际在线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电视台 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 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志愿者服务联合会 优酷 百度百科 搜狐视频
    中国网 中国互联网举报之心 国学在线 人民网 中国日报网

    关于我们 入网须知 广告服务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3025231号
    公安联网备案号:11010602007065
    新闻热线:15652718868 邮箱:138770708@qq.com
    法律顾问 李炳阳律师 时代名人.中国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