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西北的巍巍群山间,他坚守10多年,风雨无阻,为山里的病人解除痛苦。他,就是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43岁的村医蓝云。
2月25日,在工作岗位上昏迷无数次的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43岁的村医蓝云,被救护车接去医院。车刚开到村口,乡亲们已经聚集在那里等候。上从屯74岁的葛银秀老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央求医护人员:“你们一定要快点把他医好!”
【镜头一】
弄丛村的一名男孩,因发高烧引发癫痫,突然昏迷倒地,两眼翻白。70多岁的爷爷奶奶哭喊着救命,100多人围到小孩家里,正不知所措时,蓝云赶到了。他有节律地按压孩子的胸膛,嘴对嘴做人工呼吸。一轮……两轮……小孩依旧昏迷,人群中已有嘤嘤的哭声,但10分钟光景,小孩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大家绷紧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
弄丛村是大化瑶族自治县最偏远的山村,23个自然屯,2100多口人,分散在巍巍群山中。自然环境恶劣,村民就医成了难题。看着大家看病难的样子,当时在村里任代课教师的蓝云常常为此忧虑。
1995年10月,弄丛村弄林屯的一位村民焦急地来到村委会,说妻子可能患上急性阑尾炎,正疼得哭天喊地。可是,村里当时没有医生。有人提出可以让蓝云去试一试。因为父亲是赤脚医生,耳濡目染,蓝云自小也了解不少医疗知识。情况紧急,蓝云二话不说,立即赶往弄林屯,没想到这一救治,病人病情逐渐好转。
这件事坚定了蓝云从医的决心,闲下来他开始琢磨为村民治病。为了提高医术,他利用寒暑假到板升乡卫生院学习,苦心钻研。打针、输液、抢救……日复一日,蓝云渐渐忙了起来,他的名字也开始被村民叫响。
2000年8月,蓝云放下教鞭,专心从医。他想着,弄丛小学已经有7名教师,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教学任务了。但山里缺医少药,正急需医生。
【镜头二】
2008年中秋夜,蓝云背着儿子和药箱,撑着雨伞、打着手电筒在崎岖山路上跋涉。进到村民蒙绍录家时,蓝云全身差不多湿透了,背上的儿子也被雨淋湿了大半。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也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险,只要病人有需要,蓝云就义无反顾地出诊。在深山里,提起蓝云,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弄丛村23个屯,以及周边的弄郎等村群众都纷纷上门求医。
2008年中秋夜,秋雨连绵。本要去乡里接妻子的蓝云刚背上孩子,推着摩托车出门,就接到了蒙绍录从弄黑屯打来的求救电话,说是孙女高烧不退、接近昏迷。
救人要紧!蓝云连忙打电话给妻子,让她自己在乡里找地方住一夜。
摩托车只能开到进入弄黑屯的路口,要进到弄黑屯,还有一公里左右的崎岖山路。蓝云下了摩托车,背起儿子和药箱,往蒙绍录家走去。
到了蒙绍录家,全身湿透的蓝云只让蒙绍录帮着照顾儿子烤火取暖,自己则急忙去救治病人。5岁多的女孩已经高烧超过40摄氏度了,情况十分危急。打好吊针后,蒙绍录让蓝云也过来烤火。蓝云却说孩子病太重了,需要时刻观察着,一直没有离开病人。从夜里差不多12点进家到孩子病情好转、稳定,已是凌晨4点多了。
蒙绍录回忆当时的情景:“我让他住下来到天亮了再回去,他不肯,就背起孩子,打着手电筒,冒着雨回家了。那时,鸡叫已经两遍了。”
【镜头三】
妻子蒙超英送丈夫和儿子到车站,看着一病一幼的父子俩即将离去,那一刻,内心瞬间变得十分酸楚,眼泪如喷涌的泉水,夺眶而出。
2006年12月,蓝云不幸患上鼻咽癌。他便一直在心里盘算:“我的病可能顶不住了,可山里的同胞需要医疗服务,怎么办?”
这时,蓝云想到了妻子蒙超英。2007年8月,蓝云把妻子送到河池卫校学医。一开始,妻子坚决反对。蓝云经营农村合作医疗所一个月只有700多元,到省城医院接受手术和化疗的费用以及读书、生活的费用从哪儿来?蓝云身患癌症,小孩刚两岁多,这个家庭谁来照顾?
在蓝云的反复劝说下,妻子终于答应了。开学那天,蓝云背着两岁多的儿子送蒙超英到卫校报到。当天下午,蓝云背着儿子返程,蒙超英送他们到车站时,看着一病一幼的父子俩,忍不住掉了泪。
2009年7月,蒙超英完成学业,回到村庄与他携手治病救人,经过一年多的传、帮、带,现在蒙超英可以独立出诊了。在这过程中,贫病交加的蓝云为了治病和给妻子交学费借了7万多元,但他从未叹息气馁。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蓝云病情恶化。左脸上睑下垂,左鼻翼、嘴巴已严重水肿变形。他一面以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与病魔抗争,一面坚持为群众看病。在妻子去读书的时候,没人照看孩子,蓝云平时还经常忍着病痛背着小孩出诊,忍着病痛骑摩托车到36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把药物运回山里。
大家为蓝云的精神所感动,更惊讶于他超强的毅力。有人问他:“自己病得这么严重,难道你就没有感到疼痛吗?”
蓝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有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的痛。”
身体健康的时候,蓝云很想带妻子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现在,靠插管维持呼吸的蓝云已经无法说话了。但蒙超英满怀憧憬地说:
“如果他病好了,我还是想跟他到外面去看一看,完成他的梦想,也完成我的梦想。”
“如果他再也不能回来给乡亲们看病了,我一定会坚持守在这里,接他的班,给乡亲们看病。这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